三河市领导因禁色令被免职,网友:免职不是终点
河北市委书记因”禁色令”落马警示:城市不是权力的橡皮泥,容不得随意揉捏审美。当商铺招牌被统一成殡葬风,当决策闭环让专家噤声群众失语,形式主义正把城市整成网红脸。伦敦红电话亭、京都百年老铺证明:真正魅力来自包容沉淀,而非权力的颜料桶。今天禁红蓝黑,明天月亮颜色都要被规定——该给城市治理打清醒剂了!
4月15日这则通报看得人血压飙升:河北三河市因”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”的荒唐政策,直接让市委一把手丢了乌纱帽。好家伙,这年头当官不容易,连颜色搭配都要管?要我说,这哪是城市治理,分明是权力在审美领域撒野!

红蓝黑三色招谁惹谁了?红色是喜庆,蓝色是沉稳,黑色是庄重,搭配得当明明能提升城市气质。结果某些领导一拍脑门,硬要把街头巷尾整成”彩虹糖”配色,美其名曰”统一形象”。这让我想起某地强制商铺换统一黑底白字招牌,活脱脱把商业街整成殡葬一条街。敢情在这些官员眼里,城市不是给人住的,是给无人机航拍当背景板的?更离谱的是,这种政策往往还裹挟着”创城””迎检”的虎皮。去年某地要求商铺招牌全换黄底红字,理由竟是”领导觉得喜庆”。合着城市风貌不是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,倒成了某位父母官审美趣味的跑马场?今天禁红蓝黑,明天是不是连老百姓穿啥颜色衣服都要管?
三河市这波操作堪称形式主义集大成者。表面看是”规范市容”,实则干着”无效治理”的勾当。花纳税人的钱把商铺招牌拆了换、换了拆,最后除了刷一波”政绩存在感”,留下满地狼藉和老百姓的骂娘声。这让我想起某贫困县斥巨资建山寨白宫,美其名曰”提升城市品位”,结果成了全国笑话。
更可怕的是这种决策闭环:领导说”要改”,下面就”照办”,专家不敢吱声,群众没有发言权。直到舆情沸腾惊动上级,才象征性砍掉几个”替罪羊”。但根子上的官僚病,照旧在体制内潜伏。
城市不是橡皮泥,容不得权力随意揉捏。真正有活力的城市,伦敦有红色电话亭,巴黎有黑色铸铁阳台,京都保留百年老铺的深褐招牌——这些”不协调”恰恰构成了城市魅力。反观某些”整容式治理”,把城市整得跟网红脸似的,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、霓虹灯带,结果连本地人都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三河市委书记被免职,大快人心之余更该反思:还有多少”禁色令”在暗处发酵?多少”拍脑袋决策”在消耗民力?城市治理该回归常识了——让专业机构做规划,让市民参与决策,让市场决定审美,而不是让权力的画笔在城市脸上胡乱涂鸦。
当权力把手伸进颜料桶,城市就成了最大的行为艺术现场。今天禁红蓝黑,明天保不齐要禁”不吉利”的店名。这种治理思维不刹住,迟早连月亮的颜色都要被规定。三河”禁色令”倒下了,但愿它成为压垮形式主义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城市不需要整容,需要的是清醒剂!